首页 视频 财经 科技 乡村 智造 非遗 访谈 教育 文化 历史 产业 数码 旅游 健康 VR看中国
   
   
科技瞭望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技中国 > 科技瞭望

正因为难,所以必须要干——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 2025-06-10 07:49:00   浏览:205次  字号: [大] [中] [小] [收藏]

        最近被40℃高温热到怀疑人生?干旱、大风、洪涝越来越猛?为什么极端天气事件在全球多地频发?

        答案是:地球正在“发烧”。

        全球变暖已不是未来预言,而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直面的生存挑战。

        今天,我们来说一个你可能不知道的海洋真相。

        海洋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在我们焦虑时,海洋就像一位能力出众的“碳捕手”默默替人类‌负重前行。

现在,一位中国科学家创新性提出激活海洋的“‌隐藏技能”‌,让海洋“吃掉”更多的二氧化碳。这位科学家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首席科学家焦念志。

        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的“微型生物碳泵”储碳机制,揭开了半个世纪前被外国科学家称之为海洋巨大惰性溶解有机碳库不解之谜的面纱。更令人振奋的是!他领衔发起的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为全球治理提供基于中国实践的“海洋负排放方案”。

        今天,跟着《大国院士》向焦院士提问,一起来见识下这个脑洞大开的大科学计划吧!

什么?海洋比陆地更“吸碳”?

        首先,咱们从什么是“碳”说起。

        这里的“碳”指的不是碳元素,而是温室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它跟我们每一个人的活动关系密切,日常表达中“二氧化碳”被简称为“碳”。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量,多出来的二氧化碳到哪里去了?经过多年的研究,科学家逐渐认识到,多出来的一部分碳被海洋所吸收了。

        如果拿陆地、海洋和大气这三个天然“碳库”做比较,海洋绝对是“捕碳”能力最出众的那一个,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海洋碳储量约为大气碳库的50倍、陆地碳库的20倍,并且海洋还有巨大的潜力等待科学家们挖掘。海洋每年能吸收20亿吨二氧化碳,如果按一辆汽油小客车年碳排放量约2.5吨计算,海洋一年能吸收大约8亿辆汽油小客车的年排放碳量。

脑洞大开,他们想把海洋变成“碳工厂”

        焦念志最早的海洋知识启蒙来源于他母亲买来烧菜的章鱼。这个“长得不像地球物种”的多足生物,让他脑洞大开,想要看看海洋里究竟还藏着什么秘密?越往深处探索他越发现,海洋里真正的“巨人”,不是体长几十米的蓝鲸、鲸鲨,而是看不见摸不着、数量又无比庞大的微型生物。

        基于多年的研究积累与创新探索,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焦念志心中萌生——能不能让这群海洋微生物再干点好事,为人类多“吃”掉点二氧化碳?

        这,并非空想,而是基于他揭开了困扰科学界半个世纪的谜题——海洋中存在的巨大惰性溶解有机碳库的成因之谜。焦念志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微型生物碳泵理论”,颠覆了传统认知,为全球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全新的负排放思路。

科学家想在海里做蜡封“肉丸子”?

        微型生物碳泵这个过程也可以理解为蜡封的“肉丸子”。

        各种海洋生物、浮游生物吸收二氧化碳形成的颗粒有机碳,像是一颗颗美味的肉丸子,在沉降海底的漫漫征程中,因其味道鲜美,一路被海洋微生物、细菌“啃食”,到了海底就剩下点肉末了。 

        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但是,如果颗粒有机碳在沉降过程中不断和惰性有机碳分子碰撞结合,相当于给颗粒有机碳这个美味的肉丸上包裹上了一层蜡,口感不佳,细菌对其失去兴趣,因而得以沉至海底,长期保存下来。 这与海底石油形成的原理类似,科学家们正在通过试验验证其相似性,为海洋碳封存打通“最后一公里”。 

        这事,难不难?

        焦念志说,正因为难,所以才要干,这就是科学家的任务。

大科学计划,为世界贡献基于中国实践的智慧方案

        如何能让全球变暖加快的进程踩一脚刹车?焦念志将答案指向海洋。

        他在国际上领衔发起的“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得到了国际同行的积极响应,目前,已汇聚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的79所高校院所创新资源,通过国际合作协同攻关、多学科交叉融合,探究海洋负排放过程机制。 除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外,焦念志还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他说,“院士不是万能的,以往成就是新的台阶,我要用好这个‘台阶’去传播知识、传播科学,在世界舞台上分享推广基于中国实践的智慧方案。”

        焦院士说,大科学计划欢迎更多人参与,你愿意加入吗?

        今天是世界海洋日

        我们可以用哪些力所能及的方式来保护海洋?

        欢迎评论区留言说出你的“脑洞计划”吧!

 
 
评价内容

 

 
 

相关链接

 

热点资讯

1   谢添:笔墨与瓷韵的交响,绘就艺术新境界
2   山东莱西:“祥龙”面塑迎龙年
3   传承国学经典:国易坊甲辰年孔子诞辰暨国
4   《解码科技史》 在太空安家
5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IET(英国工程技术
6   第十七届世界华商大会在吉隆坡举办 当代
7   “当代中国数字传播网”正式上线
8   中国青年学者强奕博士在2024国际智慧城市
OSILR 2025 跨学科语言学研究线上研讨会
国际学术专著出版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广告营销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拱辰北大街33号 数字国史影像基地 咨询热线:010-53678506 邮箱:cccntv2024@163.com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B2-20242201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ICP备案号 京ICP备2023031989号-6 版权所有 当代五洲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5 图文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