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视频 财经 科技 乡村 智造 非遗 访谈 教育 文化 历史 产业 数码 旅游 健康 VR看中国
   
   
当代教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中国 > 当代教育

满足新业态 回应新需求——新职业涌现助力高质量发展

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布时间: 2025-05-21 15:11:00   浏览:932次  字号: [大] [中] [小] [收藏]

当前,在数智技术引领下,在高品质生活带动下,创新技术应用方案、场景竞相推出,各种岗位更替明显加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公示,拟新增17个新职业、42个新工种。这些新职业、新工种,如同一面镜子,清晰映射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同时也为劳动者就业开辟新赛道。

3月1日,在成都天府国际动漫城,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曾舟在店里给前来参观的小朋友讲解各类收藏的潮玩手办。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4月24日,在四平市地直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助老员王占野(右)指导一名老人使用健身器材。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李友元是一名钢结构装配工,在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从事钢结构施工管理方面的工作。

  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25年拟新增的新职业中,钢结构装配工位列其中。在李友元工作的现场,记者看到,钢结构装配就像“搭积木”一样,将工厂做好的钢结构预制构件在施工现场拼装。

李友元在施工项目现场检查钢结构部件。新华社记者 方亚东 摄

  “采用钢结构装配的方式,一是进度上面可控,提高了施工效率,第二个方面是方便建筑材料回收利用,有利于环保。”李友元说。

  在成为钢结构装配工前,李友元在工作中发现:楼层越建越高,对施工安全、效率和环保的要求也更高。场馆空间需求越来越大,建筑行业对钢结构专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行业前景是越来越明朗,我就想办法转型成为钢结构装配工。”李友元说。

  如今,作为钢结构装配工,李友元需要进行全流程的设计和考虑。

李友元在施工现场指挥钢结构安装。(受访者供图)

  据李友元介绍,工作中要考虑到施工现场的起重设备是否能满足钢结构安装需求。运输过程中,要实地勘测整个交通路线。“勘测完毕后,得到一些障碍数据,再来考虑构件切块,保证构件做到尽量大,这样在加工厂完成的工作就越多,现场施工效率也就越能提高。”他说。

  李友元认为,工业化、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构建而成的智能建造,将是未来建筑业生产新模式,也将从源头上减少建筑行业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4月1日,观众在2025江苏绿色低碳建筑国际博览会的中建科技展位上参观。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拿到这个证的时候我的心情真的很激动。”陆亚云说。

  2025年4月28日,全国首批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颁发活动在江苏南通举行。陆亚云成为首批拿到“长期照护师五级/初级工”资格证书的81人之一。

  陆亚云告诉记者,拿到资格证书后,她对未来的工作更有信心,更有底气。

  长期照护师是国家设立的新型职业工种,旨在解决老龄化社会中失能人群的照护难题,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

  江苏省医疗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亮表示,这一张薄薄的证书可以进一步增强长期照护人员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得到社会各方的认同。“他们觉得这个行业有希望、有前景、有奔头,从而激发他们自身的内生动能,为失能人员提供更好的照护服务。长期照护师这一职业由零散化、非标化向规范化、标准化迈进了。”陈亮说。

4月28日,王汝芳在首批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颁发活动上展示自己的“000001”编号证书。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从洗发、穿脱衣物等生活照护,到测量血压、血糖等基础护理,再到识别噎食、误吸等应急处置……王汝芳通过了系统的学习培训,现在,也和陆亚云一样,“持证上岗”。

  “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很长的适应过程。服务做完以后,人家一声声‘谢谢’,让你觉得虽然累,但是心里特别舒服。”王汝芳说,她们的工作内容看似简单,实则专业,需要虚心、用心、耐心、细心和专心,还要根据失能人士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服务。

4月29日,王汝芳为服务对象江爷爷换衣服。新华社发(许丛军 摄)

  “做每一个操作,手都要轻,不管是擦身体、换衣服,还是帮他们做按摩,都是要细心的。我是尽最大可能去服务好他们。”

  王汝芳说,她将以这份新职业为起点,用专业和爱心服务更多的失能人士和家庭,更好守护失能人士的生命尊严。

4月29日,王汝芳(右)和崔恒霞(左)与服务对象江爷爷拍照、录影,上传系统进行记录。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评价内容

 

 
 

相关链接

 

热点资讯

1   谢添:笔墨与瓷韵的交响,绘就艺术新境界
2   传承国学经典:国易坊甲辰年孔子诞辰暨国
3   山东莱西:“祥龙”面塑迎龙年
4   《解码科技史》 在太空安家
5   第十七届世界华商大会在吉隆坡举办 当代
6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IET(英国工程技术
7   “当代中国数字传播网”正式上线
8   中国青年学者强奕博士在2024国际智慧城市
OSILR 2025 跨学科语言学研究线上研讨会
国际学术专著出版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广告营销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拱辰北大街33号 数字国史影像基地 咨询热线:010-53678506 邮箱:cccntv2024@163.com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B2-20242201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ICP备案号 京ICP备2023031989号-6 版权所有 当代五洲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5 图文免责声明!